文旅融合,可带上科技一块玩

牧青按语
旅游离不开文化创意,“创意+科技”是一对孪生兄弟,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两翼。有些离奇大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呈现的创意产品,必须借助于科技手段化为虚拟的、梦幻的、科幻的场景。
在生态旅游场景下,环境保护是最大瓶颈,但是,从旅游的角度看,最好还原其原始氛围。如:在一些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可能连一条路都不能修,因为核心区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好和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但在缓冲区,可以适当采样和采集标本,以及有限制的旅游活动。在缓冲区和实验区,我们能否可以借助于原始森林背景及其资源禀赋,通过创意,借助声光电科技手段,演绎一场经天纬地的“生态+文化”大餐?
——牧青随感


本文由中经文化产业(微信ID:cewenhua | 微信搜索:中经文化产业 | 微博:@中经文化产业)授权旅思马记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引用。
【正文】
本文为对《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解读。

 一 

范畴与意义

文化科技发展的
两条主线、四个方向、六大领域

文化科技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和演进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微观创新、文化发展、产业组织、创新链条、重点业态等多个视角来描述,但每种视角似乎都难以全面涵盖其动态变革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在理论界、产业界至今缺乏共识定义的原因。因此,本报告并不对文化科技融合作限定性定义,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发展、宏观变化的范畴尝试描述:
以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最初的社会性文化事业,到如今相对体系化的文化产业,再到下一步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内核是科技作为工具、载体,将文化生产力释放成具体业态、促进交易形成、达到双效统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向智慧化,文化和军事一直是最先应用、深度结合的领域。因此,文化科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泛文化领域工具集、载体集、业态集、交易集。
文化科技发展依托“科技进文化”和“文化进科技”两条主线,形成了四个方向
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
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
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
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
根据这四个方向,文化科技发展形成了六大重点领域:数字内容、影视出版、文化展演、文化旅游、公共文化、创意设计
文化科技创新
成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引擎之一

新的国之重器——文化产业。国之重器,不仅只是高铁、大飞机、基建,在当前国际和贸易形式下,更需要有新的意识:文化应站出来以产业形态承担国之重器的职能。
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民众对美国的情感几乎都来自好莱坞、NBA;对日本则是动漫、游戏、任天堂;对韩国是韩剧、男女团。意识形态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过去我们对此理解不够具体和到位,主要在于没有切实理解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建立在文化产业、产品的基础上。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稳中有进,对GDP的贡献不断增加,也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的新增长点。
新的比较优势——文化优势匹配先进科技。我国是文化资源富足、文化传承发展优势明显的大国。未来的竞争力,来自于将文化优势匹配先进科技,产生超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和强有力的价值观输出,助力我国在文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并在全世界领跑,已经在验证这一趋势。
新的民生保障——文化科技赋能民生社会。通过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技术的应用在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监管方式,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新的保障。

 二 

秩序与变革

文化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数字经济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应用领域,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占GDP的比重高达34.8%。作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交集部分的数字出版(包含移动阅读、在线音乐、移动游戏、网络动漫、互联网广告等)稳步增长,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达8330.78亿元。

文化科技发展形成了
“三极、一带、多中心 ”的空间布局

我国文化科技发展大多集中分布在文化资源较为富集、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型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三极、一带、多中心”的区域布局,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极,长江沿线发展带和成都-重庆-西安西部中心、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中部中心、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中心
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
开放型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文化资源供给端,我国拥有5000多家博物馆、3000多家图书馆,绝大多数的文化资源已完成数字化存储,以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文博单位拥有大量优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
现代科技供给端,我国拥有25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6家独角兽企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且5G、人工智能等科技已领先世界,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产业核心层,在文化和科技融合驱动下,文化产业链创意—生产—传播—体验各个环节均分布了大量的文化科技企业,提供种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验。
外围服务层,初步形成了文化科技相关的投融资服务、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引进培养以及知识产权配套服务体系。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数字科技激活场景

文化科技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如基于“互联网+中华文明”的合作理念,腾讯NEXT IDEA创新大赛与故宫博物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故宫博物院开放一系列经典IP,在年轻人中征集“表情设计”和“游戏创意”。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创作的系列表情包,在QQ表情平台上线不到一个月,使用量就接近4000万次。
再如秦陵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发的“你好,兵马俑”互动小游戏,游客关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微信,进入游戏页面,利用AI人脸识别技术,通过自拍拍照上传,可以快速匹配出与游客最像的兵马俑,而且还可以通过俑坑排列地图,找到这个秦俑的具体位置。
传统文化遇上互联网平台,实际上我们在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传统文化和年轻人,可以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数字科技点亮夜间、激活旅游演艺。
灯光秀、音乐盛典、实景演艺、夜市等夜间经济项目的打造离不开灯光、置景、多媒体等文化科技手段的支撑。如成都“夜游锦江”项目在沿锦江而建的240公里锦江绿道中,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等多元消费场景,仅一期开放的重点节点就吸引了16.6万人次观游,并成为今年国庆假期的热门“打卡地”。
数字艺术、交互体验、舞台灯光音响机械技术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旅游演艺从最初的1.0版本的剧院式演出到2.0版本的实景演出到3.0版本的互动式高科技演出进而升级到4.0版本的沉浸式弥漫式演出,如宋城演艺的《张家界千古情》运用VR、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还原并科普了3.8亿年前张家界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带来沉浸式观看体验。
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文化科技推动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在全球实现了弯道超车。
2018年底,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467.1亿,同比增长744.7%。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新力量推动中国领衔世界短视频发展。网络文学成为文化走出的主力军,目前网络文学出海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WuxiaWorld、Gravity Tales、XianXiaDream、WuXiaLeague等中国网文英翻网站纷纷上线。移动游戏出海表现亮眼,App Annie发布的《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出海报告》显示,2018国产手游海外收入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8亿),同比增长49% ;2018年海外市场中国游戏类应用的总下载量约32亿次,同比增长39%。王者荣耀欧美版注册用户超过两亿,荒野行动在日本长期排第一。

 三 

痛点与趋势畴与意义

痛点一:
供给侧数据孤岛和服务侧数据垄断并行

自“十二五”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被提升到国家行动层面以来,我国海量文化资源已完成数字化存储,但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以及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数据大多为所属单位内部使用,形成了一座座数据孤岛,互联互通不足,尚未形成产业层面的生产力。
而在需求侧,大多数文化科技相关的偏好数据、行为数据等被少数大型企业和超级平台垄断,服务侧马太效应明显,不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促进文化科技产品质量革新与服务提升。
痛点二:
生产制作端核心生产力技术严重滞后

我国多数文化企业还缺乏系统科学的创新理念和方法,文化科技领域的先进生产力技术和核心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以创意生产最前端的设计为例,技术介入力量仍然较小,关键生产力工具Adobe、Maya、CAD等皆由国外垄断,专业生产力较为落后
中国影视特效技术与好莱坞相比有巨大的差距,由于没有好莱坞的特效技术,很多电影镜头都靠人工完成。例如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空间站的一个镜头,用100多块真屏幕后端连接100多个笔记本电脑控制,全人工操作,而没用贴绿等技术、标准相对更高的生产组织方式。
痛点三:
产业链和创新链未形成良好对接

信息对称方面,科技企业对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关注不够,文化企业对文化科技新技术了解不够、应用不深,科技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有效对接。
协同机制与成果转化方面,文化企业、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脱节,高校院所产出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处于原型阶段,而市场需要的是进小试、中试阶段的成熟成果,对离开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进行商业化产品转化的角色相对缺位,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换成效有待提升。
痛点四:
科技对版权保护、管理、应用支撑不足

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内容产品复制传播成本低廉,侵权容易、追踪难,侵权案件高发。
全国法院去年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共计33.5万件,与2017年相比,同比上41.19%,其中包括短视频著作权、盗版网游、交互性电视应用技术等涉及文化科技的案件。2018知识产权十大热点案件中3起属于文化科技领域。
当前,科技对版权保护、管理、应用支撑不足,亟需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版权服务中的应用,加强全流程追溯、监测、保护。
趋势一:
生产社会化、服务集成化

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创意生产过程社会化、服务集成化。新技术应用,使创意和设计门槛一再降低创作日益平权,普通人也可以发挥巨大的创意能力。
以腾讯推出的敦煌诗巾为例,数字化解构了敦煌壁画、藻井、雕像的200多种文化元素,开放给小程序后,短短一个多月200多万人次参与设计,形成了10余万件可以商业化的创意作品。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相融合推动文旅服务内容集成化。文旅服务端口和终端使用数量日益减少,服务便利程度大幅度提升。
例如服务于全域旅游的智慧平台——“一部手机游云南”,整合了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腾讯云、微信支付、人脸识别、AI、智慧零售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与能力,打造数字身份体系、数字消费体系、数字诚信体系、地理信息开放体系、基于LBS数字化资源服务、商务聚合服务等服务体系,全面覆盖游客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需求,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能服务。
趋势二:
营销传播裂变化、智能化

借力互联网头部社交平台,利用社交生态链的关系粘性,以个体为传播节点,将社交平台线上的海量流量导入实体景区的裂变式营销,逐渐成为景区的主流营销模式
如茶卡盐湖就是通过朋友圈、微信公众号传播的“网红景区”,游客年接待量突破300万。梦幻奥陶纪、洪崖洞、华山长空栈道等则是靠抖音带火。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推动文旅营销智能化,海量内容产品及服务场景下,算法及AI在分发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
如蓝色光标推出小蓝机器人家族产品,覆盖目标洞察、策略制定、数据分析、线上线下精准投放、营销效果监测及评估等功能,形成智能营销闭环,实现了营销行业内“创意+数据+产品+资源+服务”的深度融合。
趋势三:
临场体验沉浸化、交互化

声光电技术、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文旅临场体验沉浸化、交互化。
例如日本的TeamLab光影互动展,是现象级沉浸式体验项目,TeamLab“花舞森林”,用电脑编程、传感器、投影、灯光、互动动画、音乐效果和玻璃组成的一个奇妙空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花分布在不同区域,观众用手触碰后花朵会开始凋谢,人群聚集的地方会百花齐放,这一由电脑程序打造出的梦幻虚拟花海能与观众产生实时互动。
再如腾讯面向社会举办的大型用户互动科技展T-DAY,火爆深圳、广州、上海、西安等各大城市。其中人气展区“情绪森林”,只要演唱一首歌词带有颜色的歌曲,灯光会自动识别并转换成相应的色彩。除了“情绪森林”,还有人气手游《纪念碑谷2》的实景体验、学变脸包教包会的“千人千面”、机器人智能写稿的未来报亭等等。
趋势四:
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体验化,走向市场化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交互展陈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博物馆由数字化向智慧化、体验化转型。
跟博物馆交互,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橱窗,而是通过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古代世界,通过数字化、VR/AR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
如荷兰国立博物馆网上画廊Rijks studio提供近58万张藏品图像,可供访客放大细研、免费下载,任意再使用,甚至建立自己的展室。
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画卷运用AR技术提供全景环绕的沉浸式体验。
敦煌研究院的“当壁画遇上二十四节气”借助文化科技,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内涵与敦煌壁画中相关的画面进行结合,让古老的壁画与现代生活进行连接。
同时,文化科技新技术的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应用有力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文化消费市场。

 四 
发力与布局
推动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共享

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重点突破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数字化采集与管理、跨集群通信与数据迁移等关键核心技术,对共性数据资源进行统一梳理,制定数据接入、数据描述、数据管理、数据访问等统一的标准规范,从基础架构层面解决分散异构的数据的存储、管理和计算分析的问题,加快推进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数据资源整合,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服务平台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以海量、优质的数据资源供应,促进优质IP生成和产业化运营,全面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意活力。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内容创作生产

让人工智能参与繁琐复杂有规律的文化内容创作生产,做好技术辅助,告诉人们创作规律,把需要的素材进行整理,让人精力主要放在高端创意部分,从而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效率,促进文化科技产品和服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如阿里的人工智能设计师鲁班AI,通过机器学习、需求理解、草图框架制作、文化元素补充、细节完善、系统选择最优方案、输出消费终端一系列全智能化流程,能达到日均设计4000万海报的能力,17年“双11”设计出完全不同的4亿份海报,这是100个专业设计师600年的工作量。这些技术极大解放了设计师,使设计师能专注高端创意,也有效的推动了商品的触达率和展现率。
促进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

立足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需要,依托文化科技相关园区、基地等载体,通过政府引导,搭建文化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企业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合作。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科技企业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关注文化产业资源—创意—生产—传播—体验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关注技术领先、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成果,促进科技企业创新链和文化产业链精准对接。
注重5G环境下新业态的培育

通过5G技术,释放高清视频、AR/VR等技术的潜力,拓展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场景创新,增强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体验特性,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
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发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提出“到2022年4K电视实现全面普及、超高清用户达2亿、超高清产业规模达4万亿元的目标。超高清视频对传输网络大流量、高速率、低时延的需求与5G技术高度吻合,在5G环境下4K/8K超高清视频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应重点关注。
NeXT SCENE发布《全球沉浸式设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沉浸式娱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超过45亿美元市值,过去5年,沉浸式娱乐产业保持平均每年20%的增长。推进5G技术与VR/AR技术、裸眼3D技术相结合,发展沉浸式娱乐新业态。通过5G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发展智慧旅游,实现刷脸进景区、全景直播、实景游戏、虚拟场景演示等功能,提升旅游体验。
积极拓展文化科技重点应用场景

推动文化科技在夜间经济、全域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拓展文化科技应用场景边界,扩宽文化科技内容价值实现渠道。

通过光影新科技、多媒体、沉浸式等手段促进夜间景观改造以及夜间演艺、夜间文化体验项目发展,提高夜间经济供给质量。

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文化科技手段,推进全域旅游“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互动参与—服务管理”全链条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通过文化科技应用,不断推进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创产品打造和智慧场馆建设,推动公文化服务走向文化消费市场。

源:中经文化产业(cewenhua),旅思马记获授权发布。

原标题: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四个方向

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相关阅读 ▼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北京绿维文旅集团总策划师;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微信:13671160887

邮箱:muqing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