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微恐”却感动无数人的《弥生》,怎么就火了?

一个优秀的作品,可以带来多大影响力?

在《弥生》出现之前,可能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思考这个问题。

它的走红,有几分意外,也有几分必然。

必然之处在于,《弥生》作为一个走日式微恐路线的实景密室主题,几乎具备了所有成为优秀作品的基础条件。

意外则在于,一向“高冷”的MR·X竟然愿意放下“身段”,去探究他们不曾关注的短板。

《弥生》是座合格的桥梁,它的出现,缩短了消费者从“抵触”到“愿意了解”的距离。

而这条“转粉”之路,或许走的不易,却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X先生的诚意。

从“快餐”到艺术

作为密室界的老品牌之一,X先生曾一直是“财大气粗”的代表。

门店无论开在哪个城市,位置多是车水马龙的人流聚集地,至于软装更是怎么豪华怎么来。

MR·X北京门店,位于繁华的三里屯商场内

面积几乎占据整层一角

但历来的主题,始终像空洞的“快餐”一样,马马虎虎地满足着观光客们的胃口,却无法令“密室老饕”们萌生期待。

直到《ZS体验馆》问世,一切出现了转机。

上海资深玩家荆棘光环,在投给EGA的一篇同名主题测评中,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

可能会与“死亡”擦肩的ZS体验馆

以往X先生的主题,剧情往往处理得马马虎虎,最好也不过是‘故事完整,前后呼应’的水平。”

“但《ZS体验馆》的问世,却立即将X先生的编剧水准提升了几个档次。”

到了《弥生》,剧情终于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有了切实的立意。

《弥生》的故事,从一位离奇死亡的侦探开始——接受了神秘委托的侦探,来到一间陌生的旅馆,诡异之事便接二连三。

为还原真相,探员们在侦探遗物的引导下寻找着线索,却无意间解开逢魔封印,误入亡魂与妖怪共存的世界。

“逢魔时”往往被视作人与鬼怪可共同出现的时间

图片源自网络

《弥生》主线很明晰,明线寻找侦探的死因,暗线探索“弥生”真相,算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

但在探索过程中,游戏内穿插了大量日本民间传说元素,引导玩家抽丝剥茧的同时,又借助层层渐进的剧情,将体验者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

那么“弥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不仅是玩家要寻找的答案,也是整个游戏的核心命题。

人生无圆满,在世时的痴缠怨恨终成执念,困扰着无法往逝的灵魂,对于它们,“弥生”是最后的救赎。

而当一个游戏能在结束后仍引人深思,甚至是念念不忘时,作品本身,便也具有了“灵魂”。

以“声”入心

当眼前的世界不够清晰时,最先能引起注意的是什么?

答案,是“声音”。

谁也不知道“403”里有什么

但它会寻着“声音”找到你

作为一个日式微恐,且主打“沉浸体验”的实景密室主题,《弥生》的立场很“微妙”。

光线,介于“看得清与看不清”之间;NPC,介于“看见了与没看见”之间,而场景道具,却做的精巧细致,机关更是延续了X先生的长处,有着很多不可思议的呈现。

有些机关甚至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

不过光凭这些,还不足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体验者的情绪,于是设计者便把相当一部分心血,投进了此种情境下,敏感度最高的“听觉”上。

游戏时笔者粗略地计了一下,抛开角色不论,能听到的人声音色约有7种,且每种都极具辨识度。

至于音效方面则更是细致入微——BGM会跟随剧情的开展而变换,“笼目游戏”的反馈可圈可点,甚至连“指甲刮擦门板”的细节都有体现。

相信游戏中出现的“笼目歌”

会成为很多人的“阴影”

必须要承认,“声音”与“情绪”间有着很多妙不可言的联系。

因为即便已猜到结局,BGM响起的刹那,回想起来时种种,笔者的眼眶还是忍不住湿润了一点儿。

成熟的“模板”

《弥生》的走红是偶然吗?并不。

结合《弥生》的综合表现,以及X先生历来的主题,对于它的爆红,个人更倾向于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论研发财力,X先生无疑是有的。这也是为什么以往的主题,口碑分歧多集中在服务、剧情、谜题、等软性指标,对场景、机关等硬性条件却无过多指责。

以及尽管笔者并未亲身体验过MR·X的其他主题,但借助他人评价,不难推测他们的设计团队,正力图在“商业化”、“游戏性”、与“体验感”三者间寻找平衡,甚至有可能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模板”。

依旧以《弥生》为例,由于算“微恐”范畴,谜题难度不高,120min的主题,一般90min左右就能出来。

而经过《ZS体验馆》的“轮场制”尝试,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弥生》可以做到平均每60min放一组玩家进场。

同时游戏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符合情景的“仪式化”游戏,用以提升整体的体验感,就连一直被诟病的服务,也开始有了好的转变。

“笼目游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仪式化”游戏

体验性需求远大于解谜带来的成就感

作为X先生十几个Mission中唯一的日式主题,故事里的弥生,是一间可以实现愿望的药铺,是存在于怪谈中的蜃景,探讨“死”的救赎,也求索“生”的含义。

但对于游戏之外的MR·X本身,它的出现,又何尝不是一次“新生”呢?

转载请保留原作者及版权信息

投稿,寻求报道,开白名单
请添加微信skymirror83